《中国教育报》刊载——福州格致中学“课程超市”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11-05 14:44 “办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优质学校”是学校办学核心理念和追求。在一百多年办学中形成的格致精神,“格物致知·明德致远”的校训和崇尚科学、以“德”立校的校园文化,给予格致学子健康发展的精神源泉。学校形成“修身求真·科艺见长”特色办学,普及“2+1+1”工程,构建多样化,特色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实现国家选修课程校本化,生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特色化,特色校本课程多元化,普及化,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搭建“五育并举”的全面育人体系。 2021年11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06版“课程教学”栏目头条刊登徐聪校长文章,专题报道《福州格致中学“课程超市”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中国教育报》刊载徐聪校长文章——《福州格致中学“课程超市”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 打造“课程超市”,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徐聪 “只有适合学生发展,才能彰显教育的本真;只有适合学生发展,才能为国家、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说起打造“课程超市”的初衷,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徐聪校长如是说。 这所1847年创校之初即实行新式教育的现代学校,可谓福建教育近现代化的缩影。学校取“格物致知”之意,赋予“治学严谨、抱真务本、爱国进取”的新内核,把“修身·求真”作为育人方式改革和办学特色追求的重要基点,并将课程建设和发展作为重要发力点,打造“课程超市”,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受“加多元智能理论”启发,为了确保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力,福州格致中学主张要在落实国家和省里有关课程实施要求基础上,尊重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求, 构建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并能享有更多的优质而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尊重学生、成就学生,应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课程商品:多样化,集群化 多年来,不少中学都在课程多样化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但也衍生出课程碎片化问题,甚至出现简单的以校本课程替代国家课程的不良现象。徐聪校长认为,“课程多样化不应该牺牲课程的系统性,学校要回到国家课程方案的大框架下进行课程建设,实现校本落地。为了破解‘碎片化’问题,我们探索课程‘集群化’建设模式。”学校课程委员会的杨莹副主任进一步解释说,“集群化建设,就是从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汲取养分,注重从知识性、探究性、实践性三个维度呼应‘五育并举’原则和‘ 全面发展’要求,成集群地进行课程的规划、开发、建设、实施,进而打造形成了由多类课程群组成、涵盖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修身·求真’特色课程体系。” 落实到“课程商品”开发、供给和设置上,福州格致中学的“修身·求真”课程体系内包括修身笃志课程群、求真探理课程群、悦文致知课程群、育美健体课程群、劳动创新课程群等五大课程群。教研室主任李怡介绍说,每个课程群内各有十几门课程供选择,比如“修身笃志课程群”下,除了语数外政史等学科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外,还有思政领航、发展指导、心理健康、社团巡礼、行为养成等系列课程,并向本片区的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共建学校辐射;“育美健体课程群”下除了艺体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外,还有乒乓球基本技能、太极基础、合唱艺术、器乐演奏、艺术设计等系列课程;“劳动创新课程群”下除了技术(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还有机器人设计与搭建、遇见闽绣、木工智造、3D创新设计、传统食品制作等系列课程。集群化建设后,学校的课程更高层次地体现了多样化、可选择性。 据了解,这些集群化的“课程商品”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和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如学校坐落于国家4A级名胜景区于山景区内,学校自主开发的《于山文化》课程,深入诠释于山旅游、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地理、历史、英语、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加以整合;又如《走近格致》充分挖掘174年校史中的红色基因、历史变迁、校友先贤、格致文化等资源加以整合,以思政教育为抓手,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教学活动设计上,突出学生体验性、参与性、探究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校内及周边景区任何场地开展实地教学,并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实践探究和活动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课程开发者:共同体,新力军 优质、特色、丰富的课程资源虽可类比作“超市”“商品”,但其开发建设却不是流水线生产,体现了学校办学主张,以及课程开发者的教育理想、专业能力和集体智慧。 课程开发建设上,校内教师是主力,有学科集体成果、教师个人成果和跨学科跨领域成果等。学校教研室李怡主任介绍说,除了打造国家必修、选择性必修精品课程外,学校还有70多门校本特色课程,其中学科集体成果占一半左右,此类课程(群)较依托校本教研集备活动,由各个学科教研组、集备组老师融合学科特点和对格致文化的领悟,通过集体研究方式合力编制,并经多年打磨、传承、改进,既有个人才华与学科精髓的沉淀,又与时俱进、创新改良。教师个人研究开发的成果为主由1-3位教师根据个人兴趣特长、研究领域,对相关主题进行个性化研究解读,这类课程更新频率较高。此类课程多是由学生优秀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提升拓展形成,由学校相关课题的指导老师教师合作开发,或以单个教师为开发主体,跨学科提供专业支持。她说,“跨学科跨领域的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群建设的宝贵成果。特别是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大背景下,学校课程开发不可能再完全按学科组或个人进行,优质特色校本课程要更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教研集备和课程合作开发。只有这样,学校才可能打通学科壁垒,实现真正的开放办学,实现真正的全员育人。” 与绝大多数学校只是教师“孤军奋战”不同,学生、校友、家长及教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研究人员成为了福州格致中学特色课程群开发的新力军。为了解决社团活动流于活动,社团、活动缺少课程规划和设计等问题,福州格致中学每周安排1个课时用于社团活动课,由教师指导学生开发社团课程,提升社团活动品质,也让学生成为学校课程的建设者。校友、家长都是百年格致的宝贵资源,学校根据德育、学生发展指导等课程实施需要,规划主题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邀请具有学科或专业优势的校友返校、家长入校轮流执教,如今年3月下旬邀请福建省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陈玮校友在学校“心理健康月”作主题宣讲;3月中旬邀请高一年级11位家长为13个班级学生作主题各异的“家长职业分享”。教科研机构专业人员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合作伙伴,学校邀请临近的省市教研机构人员及高校教师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共同打造更优更精的优质特色课程群。 课程特色:有传承,有亮点 新兴的“课程超市”里,也有学校厚重的历史传承。艺术、体育、科技创新是福州格致中学的传统项目,也是学校“课程商品”的宝库。史料记载,一百多前福州格致中学就创建了福州第一支军乐队,这是这所老校在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上的创造性探索,如今学校开发的《器乐演奏》《合唱艺术》《管弦乐器知识和乐队训练》等校本课程裨益学生人手掌握1项艺术技能,为社会培养了众多艺术人才和各行各业的文艺骨干。 体育教育是格致中学的另一个传统。周恩来总理为格致乒乓球队员颁奖的珍贵照片、世界乒乓球冠军郑怀颖校友事迹等等,使得乒乓球运动成为福州格致中学的拳头项目;《太极基础》《游泳》《篮球》《太极操》《排球》《电子射击》《网球》等多门校本课程,又拓展了格致人的生活新视野。 以科技创新报效国家是“格物致知”的新底色。格致中学培养出6位院士,他们在各自领域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仍不忘初心、回馈母校。如中科院陈建生院士在2016年将其团队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福州格致星”,承担“客座教师”之职并多次为格致学子开设讲座;中科院王世真院士在1995年为格致学子题下“体是基础,德是根本,愿我格致人,创造业绩,创造未来,不负母校,不负祖国”的嘱托。他们是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建设者,他们的思考和事迹又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素材,为学校打造科技教育特色提供不竭的动力。在他们的启发下,学校按照“课程—活动—竞赛”的培养思路,通过《天文基础知识与观测》、《机器人设计与搭建》、《3D创新设计》、线上线下实验课程、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和丰富的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技能力,使格致学子在全国、省市科技类竞赛中收获了喜人的成绩。 |
|